鋼鐵業界仍有呼聲:重啟年度談判 重返長協價
如今,沿用四十多年的“年度鐵礦石談判”已經成為過去式,但鋼鐵業界仍有呼聲要求重啟年度談判,重返長協價。那么,鐵礦石長協價還會卷土重來嗎?
定價機制改變的內在因素是經濟事件。肇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,讓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坐上了過山車,一年內波幅巨大,這給供需雙方都帶來了麻煩。以2008年為例,年初現貨價格高達175美元/噸(62%品位),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跌到了50美元/噸附近,跌幅高達70%,而長協價為90美元/噸。從10月份起,由于長協價又遠遠高于現貨價,中國鋼廠開始大幅違約,不再派船接收協議礦,轉而在現貨市場采購,合同執行率非常低,這引起了三大礦山的強烈不滿。
考慮到2008年年底的低迷形勢,新年度的鐵礦石長協價定在了50美元/噸左右。但這幾乎是一個“地板價”,因為中國“4萬億”的刺激政策,2009年現貨礦價一路上揚,最高達到了150美元/噸,買家回過頭來要求以協議價購買鐵礦石。對礦山來說,這是難以接受的。在經濟動蕩的背景下,長協價已經遠遠背離了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,這對礦山和貿易商的穩定合作關系構成了挑戰。
因此,三大礦山開始鼓吹季度定價、月度定價、指數定價,這遭到中國貿易商的一致反對。但在全球鐵礦石博弈的舞臺上,礦山非常集中,鋼廠相對分散,因此定價權牢牢掌握在礦山手中,最終,中國企業不得不接受游戲規則。2010年起,年度定價改為季度定價,2011年起,更多的礦山開始執行月度定價和指數定價。只用了四年的時間,長協價就土崩瓦解了,現在,鋼廠和礦山每年仍會進行談判,但商談內容僅限于合作細節而非成交價格。
一直以來,鐵礦石價格就存在“雙軌制”:長協價和現貨價。當礦山的產量超出了鋼廠采購量,就會把多余的鐵礦石投放在市場上;而大小鋼廠也會根據實際產能,在市場上拋貨或補貨,可以說,現貨價是最能反映特定時刻的供求關系,是最真實的基本面。同樣,指數定價(無論是按照詢盤還是報盤編制)是買賣雙方最優的心理價位,對于市場參與者來說,這都是相對公平、公開、透明的價格。
那么,長協價是公平、透明的嗎?
先說公平。依據“量大從優”的原則,長協價固然能給鋼廠帶來相對于現貨價更低的價格,但對于那些實力較弱,未能參與年度采購的鋼廠,他們無法獲得長協礦,只能在現貨市場高價采購,而兼具貿易商功能的大型鋼廠又可借機拋貨牟利,這有失公平;再說透明,每年的鐵礦石談判,鋼企和礦企各自選擇代表參加,是典型的“雙邊協議”,對于諸多的市場參與者來講,毫無透明可言,最先達成的價格(即首發價)各方必須接受,所以才會屢次出現“中國鋼企遭日本暗算”的傳聞。
長協礦也有好處,如有利于鋼廠鎖定成本。不過,鎖定成本、對沖風險的手段有很多,可以參與鐵礦石的期貨和掉期交易,可以參加鋼材產品的期貨和電子盤,不一定非要采用長協礦。
如果回望歷史,不難發現如下事實:1975年,國際原油貿易開始逐步放棄年度長協價,至1995年,交易完全采用現貨或指數定價。其他一些大宗商品緊隨其后,煤炭貿易從1995年至2005年,用了10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轉變;石化產品用了5年的時間(2003年到2008年)。并且,現在越來越多的焦煤供應商和貿易商開始采取現貨價格來結算。
長協價卷土重來已經不可能了。對于中國鋼企來說,與其寄望于長協價,不如盡快熟悉現貨交易的游戲規則,比如建立現貨交易平臺,編制指數,參與衍生品交易等,這才是當務之急。 來源:壹佰鋼鐵
- 上一篇:【鋼廠匯總】12月19日全國鋼廠近期試車成功與新投產情況 2012/12/20
- 下一篇:20日鋼市判斷:上行再顯疲態 鋼價弱勢盤整 2012/12/20